Thursday, March 29, 2012
危傾:黑雲壓城城欲摧
北歐瑞典南部,最靠近丹麥的地區,稱為哥德地(Götaland,或譯為約塔蘭)。這裡是哥德人最早的故鄉。不過在公元前三百年,哥德人已逐步移往歐洲大陸。公元三世紀左右沿著波蘭的河流遷徙,四世紀初更分散到東歐的羅馬尼亞、烏克蘭一帶。羅馬帝國動亂時,哥德人還曾在黑海上做海盜,甚至侵犯愛琴海和希臘半島,活躍囂張了幾年。這和中國13至16世紀,沿海地區遭受倭寇出海搶掠的歷史有點類似,而後來英國‘探險家’搶奪西班牙船艦也是如此,今日開發中國家盜取歐美智慧財產權亦不例外。正確說來,晚興起的文明,總會有洗劫繁榮地區,走捷徑致富的企圖;這是用最少的人力獲得最高報酬的一種方法,歷史當然不否定它的可行性。然而‘强得易貧’也是歷史的教訓;習於強取的人,能不能走出‘海盜’的階段,進入真正的文明,還要看這些民族對未來的適應能力。
君士坦丁在公元334、336年兩次打敗哥德人,史上記載近十萬哥德人戰死,尚有許多淪為奴隸。但是哥德人並未投降;一時的慘敗,讓他們更努力汲取羅馬長處。休戰後哥德人一方面開始學習拉丁文、希臘文;二方面增加與羅馬帝國的貿易關係;三方面藉著‘共同保衛前線’為由,充分獲取軍事經驗。羅馬帝國其實並不能長期與蠻族抗戰,以往‘籬牢犬不入’的堡壘時代早已成為過去,所以對手願意合作,正是求之不得。接下來數十年雙方倒也太平無事,哥德人在東歐牧羊,增加生產力,還幫助羅馬抵禦俄國伏爾加河流域更遠的強敵。既有新來生力軍補充軍防,羅馬皇帝也盡量不干預哥德人的發展。
可惜外交上的互惠,並不代表雙方是友非敵;多瑙河以南的人民,仍把北方的哥德人視為茹毛飲血的餓虎貪狼。德國的日耳曼民族至少還會開墾耕種;這些北方常遷徙不紮根的民族,該不該信任?《國語·吳語》說:“為虺弗摧,為蛇將若何?”那時君士坦丁堡也有許多將領認為,不應縱容哥德人任意活動。無奈君士坦丁的數任繼承人,儘管也是軍事將領,卻都缺乏前瞻性,只想步步為營,不想惹事生非,更不想耗用國庫。何況哥德人是熟悉的民族;從烏克蘭、俄國、到中亞草原,還有太多未知的敵人;何必玩兵黷武,加添自己麻煩?
事實證明,沒解決的問題,終究要釀成禍端。公元369年,哥德人贊助君士坦丁堡的政客爭奪皇位,沒有成功,反而導致皇帝瓦倫斯(Valens)對哥德人進行焦土政策,焚毀多瑙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又大幅縮減了與哥德人的物資貿易。哥德人種植不多,大半還是會從羅馬進口糧食,換取忠誠;這次的破壞卻讓雙方關係僵化。用羅馬的角度來看:我沒殺你們十萬人,你們就該感激我了,這不是很仁慈了麼?但是用哥德人的角度來看:你們羅馬人平時對我們大肆利用,現在居然還師出無名地燒了我們的田地,我們怎麼能再相信你?再者,你們的經濟制裁讓我們生計斷絕,生活水平嚴重倒退,還要賣子女為奴,我們不怪你又怪誰?
公元376年,哥德人與羅馬帝國再次交戰,竟然一戰六年,皇帝瓦倫斯戰死,帝國軍隊節節敗退。哥德人甚至佔領了一大塊羅馬行省(包括今日巴爾幹半島上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馬其頓、科索沃、波士尼亞、黑山、克羅地亞、阿爾巴尼亞等地區),自立王國。這是從六百年前與北非迦太基戰爭以來,羅馬最丟臉的戰績。
更諷刺的是,戰爭的起因,卻是一場人為的飢荒。
* * * * *
要稱哥德人是蠻族,世上還有許多民族比他們更野蠻。那年中亞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大舉西征,哥德人首當其衝,黑海、烏克蘭一帶根據地相繼失陷。不少難民流離南移,擠在多瑙河北岸,糧食短缺,哀鴻遍野。一般而言,羅馬軍隊對於徘徊邊界的外族,是不會手下留情的;多瑙河除了冬季結冰,平時河寬一里,想偷渡的就算沒溺死,也會被羅馬兵斬死。然而沒有皇帝的指示,軍隊終究不敢擅自大開殺戒。
不過那時瓦倫斯不在君士坦丁堡,而是在東方與波斯的薩珊王朝交戰。哥德人特地請人到土耳其的前線遊說皇帝,希望能讓族人遷到多瑙河以南發展。瓦倫斯一收到消息,竟真的下令,要大臣設定喬遷地區讓哥德人移居,而且在搬遷準備期間,軍隊會先建難民營,每日供應哥德人糧食一份。說得好聽,其實瓦倫斯主要是想用‘安撫’的方式讓哥德人歸順,順便選取青壯的哥德人開墾沒人要的土地,改善經濟,充實軍伍。換言之,皇帝一開始就沒安好心,打算只收留有用的人口,剩下的老弱婦孺就拋棄在多瑙河北岸。
追根究底,瓦倫斯會這麼做,還是因為他在民間風評很差。君士坦丁以來幾乎代代皇帝都是基督徒,但是瓦倫斯對宗教太狂熱,而且是那種太在意一己私忿的狂熱。許多他看不順眼的主教都被他貶謫流放,有些還引起民眾群體抗議。他常常不假思索地發號施令,但卻很少考慮到‘牽一髮動全身’的後果——這次的‘仁政’也一樣。
貪美名者,終要被名所毀。因為多瑙河以北的情況,從一開始就急速惡化:難民營擁擠不堪,衛生條件糟得可怕,而軍隊供給的糧食根本不夠這群難民吃。
難道一個羅馬帝國連慈善工作都做不來?倒也不是。皇帝下令賑災,真正被救濟的卻不是難民。說穿了,鎮守多瑙河的將領,根本無意把這群難民遷入內地;別人的災難,正是他們賺暴利的良機。貪污在羅馬軍隊早就屢見不鮮,軍方與糧商的‘協定’一向是發橫財的不二法門,每個人自然把詐騙計劃拖得越久越好。假若糧食短缺,飢餓的人只好賄賂士兵;而本來要免費發給難民的食物,在黑市反而會賣得更高價。
當然,這種違法亂紀、公然欺詐的行徑,終會管不住;將領們撈錢多了,既怕被朝臣上奏彈劾,更怕難民暴動,總得趕快草草預備難民喬遷地。多瑙河沿岸的守備軍,全部被調來控制移居的哥德人,避免生事;反正難民營剩下的只有殘疾傷病者,成不了氣候;而且哥德人這時有求於己,多瑙河岸不防守也沒關係。不過羅馬帝國境內的人民,看到這浩浩蕩蕩的外族人穿越自己田地,總難以放心。哥德人早已經對羅馬軍隊傲慢貪婪的態度沒好感,現在要步行幾週到目的地,又是一批士兵鞍不離馬,甲不離身地監視他們行動,也是心裡有氣;不過只能自我安慰,到新的地方總會比較好過吧!
十幾天後,羅馬前鋒已經見到一座城。對哥德人而言,這已經是他們見過最都市化的地方,坐落青蔥的山谷,林地廣大,土壤又肥沃,他們當然以為這就是羅馬帝國給他們準備的喬遷地區。何況走這麼久,早就累了,大家只希望能在城裡露宿,能獲得軍隊承諾已久的糧食。然而事實根本不是如此,城不是要給人的,裡面什麼也沒預備;城主只想叫這些哥德人繼續上路,居民更是緊閉城門,希望這群蠻子趕快滾。失望的哥德人掏出身邊僅存的物品,想換取糧食給家人吃,城民卻始終不肯。結果雙方衝突爆發,士兵上前調停。大家本來就擔心難民與守衛不成比例,現在最壞的噩夢終於發生:哥德人被逼得狗急跳牆、困獸反噬,這時他們不止殺了士兵,搶了武器裝備,更放手擄掠這座禁止通行的城,裡面城民無一倖免。不過一座城還不夠他們發洩;怒氣沖天的哥德人又奪了馬匹,將附近所有農村全部搶盡、屠盡、燒盡。有了馬,他們也立刻星夜趕回多瑙河以北,把這一切‘侮辱’傳給自己同胞知道,免得族人再被矇騙。最後在部族酋長率領之下,大批哥德人造筏渡過多瑙河,準備向羅馬討回公道。
出了這麼大的糗,羅馬駐守多瑙河的將領卻遲遲沒有報告皇帝——瓦倫斯居然一年多後才知道事態嚴重。怎麼回事?官場的定理是欺上瞞下;想升遷的人絕不會做傻事,自曝其醜。身為將領的,寧可向皇帝通報難民問題已經解決,絕不願及時向皇帝求增援救兵。何況羅馬一向常勝不敗,即使現在局勢危急,他們仍極度自信,還在平原佈陣,準備殺幾個蠻子頭目邀功。要從多瑙河南岸徵兵兩三萬人並不難,但是這裡距離君士坦丁堡已經不到三百里,皇帝又正與波斯人交戰;一旦調兵對抗哥德人,首都的防守怎麼辦?最後能調動的部隊或許只有五千。不過這五千人至少是訓練過的士兵,甲胄、刀劍、槍矛也比較齊全;相比之下哥德人數量逾萬,真正戰士卻不多,手上頂多只有一隻長槍,一面木盾,連短劍也是首領才有的奢侈品。
乍看之下,羅馬勝算還是很大;尤其難民暴動才剛開始,大多數哥德人對羅馬軍仍然心存恐懼,士氣不堅。那為什麼反而是羅馬輸了?原因不外乎太久沒用陣仗,居然不堪一擊,破綻百出。幾百年來銅牆鐵壁般的邊界鎮守,使得羅馬人沒有機會‘練兵’,只有追殺流寇的經驗而已。等到哥德人正面衝擊,羅馬兵才知道自己防守太脆弱了。何況‘野蠻’並不等於‘有勇無謀’,哥德人的總司令還很懂得戰略,第一次成功或許是僥倖,但之後接二連三的勝利,絕非偶然。每一次獲勝,哥德人得到的物資軍備就更多,也更勤加練習。
至於羅馬這邊,既沒有向人道歉的肚量,又不懂得以德服人;這種有錯難改的態度,不幸卻成了羅馬的絆腳石。當時羅馬帝國的軍隊已經有些是哥德民族的傭兵,其中還有兩個酋長在哈德良堡(Arianople)附近守城;這時皇帝瓦倫斯得到消息,為了怕他們被自己同胞招攬,立刻命令全部傭兵到敘利亞報到。傭兵本來就效忠出錢的人,也無意反抗羅馬帝國的指令;然而這時所有羅馬人聽說有多瑙河之變,竟如驚弓之鳥,恨不得趕快把哥德人趕走。哈德良堡的總督甚至發武器給城裡人民‘自衛’。
蘇洵的《辨奸論》寫過:“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也是一樣,從徵兆就可推知會發生什麼事。民眾的不信任,演變成丟石頭,再變成亂射箭。本來不是要造反的傭兵也被惹火了:我們為你們羅馬人賣命打仗守城,換來的是這樣的感謝麼?那天許多老百姓慘死街頭,兩隊傭兵也參與暴動,再加上被賣到周遭的奴隸聯合響應,哥德人聲勢已經浩大得讓君士坦丁堡深受壓力。
瓦倫斯這時後悔太遲了,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仁政’沒達到,反而讓自己心急火燎;與波斯的對抗只好作罷,改去討伐哥德人。接下來幾場消耗戰,雙方都損失慘重;但是哥德人曾經飽受飢餓勞頓,現在又公然造反,沒有回頭餘地了,所以這時反而倔強不怕死。羅馬軍隊則剛好相反,養尊處優慣了,被派到帝國邊界已經心不甘情不願,何況軍隊中不少是英、法、西班牙、北非的男丁,從軍只是職業,要為羅馬送命倒也沒必要;再加上剛開戰就折損三分之一的士卒,竟還無法擊敗對手,頓時帝國氣焰大減,逃兵越來越多。羅馬的將軍們仍不肯改變策略,還以為冬天到了,哥德人在冰雪中自然要解散;可是,既然哥德人所向披靡,擄掠不停,其他的蠻族知道了又會怎麼做?
沒錯,東歐幾個重要的蠻族,全部來和哥德人合作,一齊搶劫羅馬帝國。此所謂‘有財大家發’。
公元378年,整個帝國東方陷入空前的危機,沒有人知道要如何擺脫動亂。皇帝瓦倫斯本來就不受群眾愛戴,這時更是被萬民唾棄。為了先安定民心,他派了最精銳的隊伍,連續幾回‘夜襲’成功之後,再由瓦倫斯親自率軍做最後的攻擊。如此一來,萬軍之戰,功勞盡歸一人。為了誇耀,皇帝幾乎把可用的士兵全部搬上戲台,還特地犒賞大軍,讓氣氛炒得更激昂。不過戰爭可不是兒戲;哥德人的總司令早已故佈疑陣,不直接挑戰羅馬,反用小隊讓瓦倫斯輕敵,主力其實正繞道等著羅馬大軍自投羅網。結果在進退兩難的坡道上,皇帝中伏,其他人抵擋箭雨尚且無暇,更別提救援了。有的將領早就與皇帝不合,這時竟帶部隊先行退去。據說那天,瓦倫斯在親兵和太監掩護下改裝逃走,到一間農舍避難,蠻人來搜時本來可以躲過一劫;但是偏偏親衛中有人從屋頂上誤向哥德人射箭,哥德人當然二話不說就焚燒了農舍,結果連同皇帝都一齊被燒死。
羅馬人是很迷信的。不少人認為瓦倫斯的死,是因為他藐視主教,被神懲罰,所以繼位的皇帝為了顯示自己敬虔,立刻宣布以天主教為國教。實際上整段悲劇幾乎與宗教無關,頂多只能怪瓦倫斯自己固執,追慕虛名。
之後幾年,哥德人建立自己的國度,把羅馬帝國切成東西兩塊,陸地上已無法相通。而這段期間,蠻族仍不斷滋擾巴爾幹半島。但是君士坦丁堡至少把外牆守得密不透風,到最後入侵的人得不到好處,乾脆把目標指向西羅馬。。。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