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1, 2012

讒鬩:同室操戈


阿拉伯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發展卻向來遠遜於尼羅河、兩河流域、或巴勒斯坦,甚至還比不上衣索比亞

舊約聖經曾提到亞伯拉罕的另一支子孫以實瑪利人,在迦南地以南的西奈曠野做貿易;然而這稱呼與米甸人似乎可以交換使用,而士師時代以後兩個名字都消失了。所羅門王期間曾有士巴,是阿拉伯半島南端葉門的香料貿易王國;不過中東的大型帝國興起後,路上貿易也取代了海上貿易。巴比倫時期,阿拉伯東北的科威特地帶曾有迦勒底人一度掌權管轄整個兩河流域;只是政權易主後也沒什麼文化留下。波斯和希臘爭奪埃及和中東,居然沒有人對阿拉伯有興趣。希律王上台之前,阿拉伯西北的納巴泰人還算是比較有文明的群體,至少今日約旦的佩特拉(لبتراء, Petra)列位‘世界新七大奇蹟’當中,而沙漠裡人煙罕至的Mada'in Saleh(مدائن صالح)古墓群,也深受外來文化薰陶;可惜被羅馬兼併後,歷史又遺忘了他們。

這也難怪。巴勒斯坦的死海已經雨量甚低,再往南的阿拉伯沙漠更是黃沙遍野,晝夜溫差懸殊。亞熱帶高氣壓盤繞之下,整個阿拉伯半島只有瀕臨印度洋的葉門雨量充沛;西邊靠紅海的兩座山脈,至少穩定氣候,提供百里寬的狹隘‘絲路’可行,但是山脈東緣的麥地那(اَلْمَدِينَة Medina)等地方是靠綠洲水源,而山脈間唯一關口麥加(مكة Mecca)的井裡還只有半海水,勉強可飲。換言之,沙漠中文化貧瘠,只有邊緣尚有發展,剩下的廣大範圍甚至到公元六世紀都沒什麼可看性。

也正因為他們什麼都沒有,所以對亡國後逃難的猶太人特別接納。當時羅馬與波斯長久對峙,許多猶太人不希望被戰火波及,乾脆到那塊連軍隊都沒興趣的地方去發展。阿拉伯從此獲得手工藝、金匠,連帶巴勒斯坦的椰棗也普遍種植於水源,成為綠洲中典型的‘沙漠麵包’。猶太人已有上千年的城市文明,麥地那被他們發展成可供定居貿易的城市,麥加更是熙來攘往,儼然成為西部的小都會。與歐洲不同的是,阿拉伯人倒很喜歡這些猶太移民,尤其他們清心寡欲的獨一神觀、對生命、家庭、教育的重視,是沙漠民族很敬佩的。在阿拉伯話中他們被稱為‘有書的民族’,而猶太人亡國後五百年間,舊約聖經也成為許多阿拉伯人耳熟能詳的故事。

究竟阿拉伯人對舊約聖經有多看重?以他們自詡為亞伯拉罕的子孫就可知道。古羅馬人推崇希臘文化,所以用一個特洛伊戰爭的英雄作為自己的祖先傳說;古日本人心儀中華文化,有些家譜竟還追朔到漢高祖劉邦,攀附杜撰的用意未免太坦白。阿拉伯人也是;其實他們多半不是以實瑪利人的後裔,卻對這段傳承重視到要添加傳說,追增族譜,高攀偉人,好顯得自己與猶太人是親兄弟,同氣連枝。這種心態笨拙得有點可愛,英國曾有幽默地說:“模仿是最真誠的讚賞。”猶太人看鄰居對自己文化如此敬重又如此亂吹,大概只笑一笑,不予置評。

沒想到事隔多年,‘親兄弟’居然大動干戈,而引燃紛爭的卻是一個叫穆罕默德的麥加商人。

*     *     *     *     *

穆罕默德(محمد Muhammad)出身沒落部族,早年父母與祖父都相繼過世,由叔叔照管。既然家道中落,他們也必須遠至印度洋、敘利亞、地中海做貿易維生。有人認為他不識字,所以可蘭經(القرآن Quran)不可能是他寫的;這種看法倒有破綻,穆罕默德從小沒機會受教育,但他絕不是不學無術的人,何況一個商人若不識字,被騙的機會太高,賠本生意可划不來。穆罕默德自述是在敘利亞第一次接觸基督教,根據可蘭經,他被一個神父稱為有資質、有慧根,這大概是鼓勵他信耶穌,不必深究。

可是接觸了基督教後,倒激發了他辨識貨物的本能。商人反應,自然會掌握貴重的事物。若把宗教當貨品挑剔,結論多半如下:基督教對末日、審判、永生的看法,是猶太教缺乏的,只是十架、罪孽、犧牲等論點不吸引人;而猶太教的神觀、天使、經卷、先知傳統,又是阿拉伯人所熱衷的,偏偏他們自認為是唯一被揀選的民族,竟很少有機會揚眉吐氣,反而屢次在國際間灰頭土臉,賣相難看。用商人的眼光來看,能截長補短固然好,但美中不足的是,這些仍是舶來品,仍與沙漠中的游牧民族沾不上邊。要推銷給自己族人,該怎麼改良包裝才好?

也許這不是他的出發點。從蛛絲馬跡可看出,穆罕默德在社會上有地位,又很給人面子,而且詼諧健談,是個值得信賴的成功商人。但回教畢竟是集合別人的宗教思想而成,為何非要言之鑿鑿地講成是麥加的山洞中,天使直接啟示來的?不過四十歲的穆罕默德,倒有一種異想天開的啟發:

(信道者、猶太教徒、基督教徒、和其他獨一神論教派信徒,凡信神和末日,並且行善的,將來在主那裡必得享受自己的報酬。他們將沒有恐懼,也不憂愁。——可蘭經·黃牛62節)

可想而知,早期穆罕默德倡導的新宗教,還持有‘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肚量。阿拉伯人敬重猶太人,又覺得基督教是歷史的佼佼者;若有宗教能涵蓋雙方特長,應該兩者都能接受吧!只是事與願違,世上多的是互不相讓的標準。簡單舉例:假若家電用品的變電器規格有十五種,肯定會有人想把這些規格統一,然而這種新規格不但難以矯正問題,市面上反而增加成有十六種規格。阿拉伯的這個新宗教即使用意再好,結果也徒然添了一種新信仰而已。

公元613年穆罕默德首先傳給家人、遠親,然後往陌生人推廣。當時麥加畢竟沒有中央政權,更沒有司法機構,有錢有影響力的主要是部落酋長。早期踴躍信回教的,很多是奴隸階級,這對傳統宗教人士是一大威脅,對當時社會經濟也會礙手礙腳。穆罕默德本族用地位為誘,想打動他不要再傳;他卻不願懸崖勒馬,造成許多奴隸被殺,信徒被逼迫逃往衣索比亞。穆罕默德情急之下,便宣稱麥加所崇拜的三位女神是阿拉的女兒(這些話後來他自己收回,聲稱是魔鬼誤導),可是這只達到蚍蜉撼樹的效果,麥加的權貴仍不放過他,連自己族人都不願再保護。無奈之下,公元622年他與回教徒遷往麥地那,等於是被放逐。

麥地那其實猶太人不少,其中三個群體,財勢足以廣交自固。這對於回教有好有壞:好的是當地阿拉伯人已很接受猶太文化;壞的是猶太教與回教勢必針鋒相對。

說起來,這還第二次猶太教代人作嫁,為新宗教鋪路。第一次是翻成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已經在地中海一帶流通,等到使徒保羅抵達歐洲,水到渠成,基督教很快就被廣泛接受。這一次則是阿拉伯人逐漸由泛神論的傳統宗教進入獨一神觀,然後穆罕默德的啟示一播散開,立刻有許多人接受阿拉。倘若不是猶太教的觀念深植這塊土地上,回教只會曇花一現,消逝無踪;但正因為有猶太人的文化傳遞,所以穆罕默德稱以撒、雅各、約瑟、摩西、亞倫、大衛、所羅門、以利亞等人為阿拉的先知,並沒有人需要問這些是誰;他再把施洗約翰、耶穌、和自己都納入先知行列中,一個殊不相干的阿拉伯半島,居然與千里外的宗教文化歷史結合成連體嬰,實在有點畸形。阿拉伯人精神水平本來就落後他人,很容易潛意識地用新思想掩蓋自卑,而這種心態比基督徒更強烈:基督教是把猶太人的歷史當作自己的預表,回教則是把猶太人的歷史強佔為自己的資產。

猶太人大驚之下,豈能繼續袖手旁觀?不過要抗議這種文化侮辱,有誰理會?何況穆罕默德一到麥地那,就為城裡法律起草,表面上是各民族和睦相處,有難同當,實際上回教卻在鼓勵猶太人拋棄傳統,接受新信仰。許多猶太人首先就否認穆罕默德是先知,連對舊約聖經記載都不熟悉的井底之蛙,憑什麼來教導人?

於是穆罕默德抵達麥地那不到六個月,猶太教首次與回教徒衝突,甚至行刺穆罕默德沒成功。一部分猶太人被回教徒斷水斷糧,投降後財產沒收,還得離開阿拉伯。另一部分猶太人沒有正面挑戰,卻到麥加遊說權貴,請他們來制裁回教徒。那年,麥加派了萬人討剿麥地那,圍城近一個月。爭戰本非穆罕默德所長,何況這時他也年邁,整個回教的存亡懸於一線,沒想到猶太人又在後頭攪局,城裡不時有奸細混入,襲擊回教徒重要幹部。穆罕默德知道是猶太人搞鬼,卻對他們一籌莫展,只能一面派間諜混入外面包圍的麥加軍隊,一面祈禱奇蹟出現。奇蹟竟真的降臨。一陣罕見的沙漠風暴,吹得讓麥加的萬人隊呼吸困難,軍備盡失,潰不成軍地撤退。穆罕默德感謝阿拉之餘,旋即懲治叛徒。當天麥地那的猶太人,男丁全部被斬或是酷刑治死,婦女全部淪為奴隸。儘管如此,穆罕默德仍是憤怒難息,一改先前的口吻,反而說:

(信道的人啊!你們不要以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為盟友。他們其實是同黨。你們中間誰以他們為盟友,就是他們的一份子,阿拉必不引導不義的民眾。——可蘭經·筵席51節)

死裡逃生的他,再也無意用寬廣的心胸對待世界。他對反抗的人嚴辭有加:“敵對阿拉和祂使者,而且擾亂地方的人,他們的報應是處以死刑,或釘死在十字架上,或把手腳輾轉割去,或驅逐出境。這是他們在今世所受的凌辱;他們在後世還將受重大的刑罰。”原先回教徒是朝耶路撒冷跪地祈禱,從這次事件以後,他們祈禱的方向改為麥加。可蘭經之外的《語錄》中,穆罕默德對麥地那的這些猶太人一直無法釋懷,不斷罵他們充滿惡毒詭詐,與阿拉為敵,既懦弱又善變,既固執又自大,殺害先知,顛倒真理,永遠不潔淨,永遠被阿拉咒詛。說得要多難聽有多難聽。‘愛則加諸膝,惡則墜諸淵’的極端態度,似乎奠定了上千年的回教傳統。

環境會使人改變,人卻不認為是自己變了。今天有許多西方宗教家批評可蘭經偏激,也有許多清真寺的阿訇(領袖)強調可蘭經的和平思想;兩者其實都存在,只因為歷史過程,產生了兩片截然不同的經文。

麥加攻打穆罕默德失敗,顏面掃地,於是與他簽定和平條約,互不侵犯,但是偶爾還是難免摩擦。公元630年,雙方又撕破臉。這時穆罕默德勢力已足以抗衡麥加,而麥加依然群狼無首,自然毫不費力就被佔領了。大部分城民被赦免不殺,當然趕快皈依阿拉。之後兩年,穆罕默德的軍隊迅捷攻占整個阿拉伯,回教也成為阿拉伯人的共同信仰。【注:以麥加的規模大小,應該也有猶太裔定居,卻不知他們是否聞風而逃?或是被回教徒撲滅殆盡?史載無從考證。】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逝世,享年六十三歲。或許他統一阿拉伯的心願已了,臨死前又倡導,阿拉伯人與非阿拉伯人一樣平等,種族與膚色在神眼裡都不重要。他禁止以往阿拉伯各族血仇血報,既然同是信徒,就不必再爭執。對一個沒有共同國家,沒有共同信仰的阿拉伯人而言,這只算是唱高調;但有了國家信仰,這些話就不再是空談,而是建造未來的基礎。蓋棺定論,穆罕默德是成功的政治家,宗教是手段,統一才是真諦。沒有他,阿拉伯半島或許還沒有像樣的文化。

只是手段背後,對猶太人似乎有點忘恩負義。。。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