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18, 2019

『神成就了何等的事啊!』



1844年五月24日,美國最高法院為了示範一項新科技,在臨時搭建的臺座打出了舊約民數記中一句話的21個字: "what hath god wrought!"(神成就了何等的事啊!)大約一秒之後,40英哩外的巴爾的摩收到了訊息,並記錄在紙條上。從那時開始,整個世界徹底改變了。

電報其實早在1837年就被發明了,但它的問世,可說是劃時代的改變。儘管這時代距離我們太遙遠,我們熟悉的許多東西卻都在十九世紀誕生,人類文明比起之前簡直日新月異。當然,這時代並不是美國領先,畢竟科技發展不能沒有足夠的經濟基礎,而十九世紀初的美國,其實連工業都剛起步而已。那時的紐約紡織廠還在做英國的廉價代工,和後來中國紡織商做歐美代工差不多。相比之下,歐洲已經有科技基礎和人才的國家,科技問世自然比較多:意大利有1800年的電池,德國有1804年的嗎啡麻醉止痛藥,英國有1814年的蒸汽火車,法國有1829的縫紉機,比較晚的比如奧地利1846年出現消毒藥水,瑞典1867年出現炸藥,科技發展上大概與美國差不多。十九世紀上半美國改良過其他國家發明的東西,卻還沒有獨創性;但自從發明電報以後,居然有一連串科技都出自這個工業還在逐漸上軌道的國家:電梯是1852年發明,加特林機關槍1861年,打字機1867年,電話1876年,電燈1879年,照相機1888年。昔日的便宜勞工已經逐步進化為敢於嘗試的創業家。

美國歷史通常稱十九世紀上半為‘傑克森時代’,但傑克森總統本人除了反對建立央行強制喬遷印第安人造成許多瘟疫死亡,還有大力把佛羅里達州併入美國之外,似乎沒有任何工商教育方面建樹的政績(注:今日佛羅里達最大城市Jacksonville就是以傑克森命名,二十塊錢美金鈔票上也印著他的肖像)。傑克森時代其實是一種美國人破而後立的精神,若要定義這個新世界幾百萬人,可以說大家分散各地,在每個家庭小工廠中不斷搞出新奇的產物。每天幾乎都有奇怪的東西上市:補衣服的工具、保護帽子的材料、改善房屋暖爐的設備、新廚具、新洗潔用品。比起傑克森而言,電報的發明者摩斯(Samuel Morse)應該更具代表性,畢竟電報成了整個十九世紀最突破、最革命、最劃時代的發明,連鐵路都沒有它影響力大。

怎麼說?鐵路的好處,凡是參觀的人都看得出來;電報的影響,卻不是第一眼就知道的。

通訊的需求自古就有,但旗幟鐘樓的有效範圍太低,而烽火狼煙的報訊用途不廣,因為費用昂貴,內容有限,又不能有其他通訊同步進行。寫信、印刷和報紙的傳訊當然不限內容,可是速度終歸受限於馬車輪船鐵路的運輸,再快再貴的交通也無法把一份訊息一天之內從紐約傳到首府。然而電報卻做到了‘天涯若比鄰’的奇蹟。而一旦市場需求增加,纜線延伸到新地區,電報站林立之後又會相互競爭降低費用,而許多發明家還會創造更先進的產品——後來的貝爾的電話問世,就以‘有聲電報’開始廣告;再後來馬可尼發明無線電電報,從此通訊普及戰場、輪船、高山沙漠蠻瘴之地、最後幾乎家家戶戶都用收音機

當然,十九世紀掌握通訊的政府官僚主要是郵局。美國一開國就有聯邦法律承諾信件傳遞,連再小的村莊都會設置郵局,所以那時郵局聘人比其他政府機關加起來還多,郵局在政府的權勢也最大。假若當時有政府工會,大概總統議員們都要盡力去討好郵局。而1830年代美國已經有許多人提倡解放奴隸,還組織社群大力投書美國南方,有的挑釁地主與黑奴間的關係,有的申訴人類生而自由的道德理念。信寄多了,平均郵費也變便宜了,飛向南部的宣傳單幾乎多如候鳥,南部社會無疑面臨改革的壓力。為了這問題,有很多南方人強行掃蕩郵局信件,集中焚燒,甚至南方的議員們要求郵局監控郵件,杜絕任何會引發社會動亂的文件。說穿了就是想把郵局當自己的槍來使喚。1835年南卡羅萊納州有暴徒闖進最大郵局焚燒解放郵件,當時的聯邦郵政總長居然不聞不問,傑克森總統算是默認可以不公平對待信件。那年國會通過了最可恥的‘閉嘴規則’,也讓北部議員們不能為解放組織的人說情。這等於是要全面扼殺解放黑奴的社會運動。解放組織可不願意就此認輸;他們自己創設了一家新的郵遞公司,短時間內甚至經營得有聲有色,然而最後還是被政府強制關閉。

不過這段期間因為郵政競爭,郵費幾乎和英國一樣便宜。英國當時人口比美國多,又不像美國地廣人稀,傳送郵件的成本自然比較低;美國居然也達到英國的一封信兩分錢的郵費,簡直是賠錢都要送件的競爭市場了。也因為這樣,報紙和雜誌的通行量大幅增加,本來無法訂閱周刊的人,現在也能享受。從1832年到1836年,單單是紐約市的每日報紙流通量就由一萬八千份狂飆到六萬份,甚至遠自芝加哥亞特蘭大的早報,也能隔幾天後出現在紐約書店。英國人喜歡讀書,美國人卻喜歡讀報紙,甚至是那時全世界報紙讀最多的人。儘管大部分這些‘一分幣’報紙流通量不超過四千份,它們所造就的新聞市場卻導致大都會小鄉鎮,事無鉅細,皆有刊登。

而這市場也改變了以往的報社。最早的報紙要麼是中央政府補貼,要麼是靠大量廣告賣錢。但全世界的資訊傳遞量增加後,新聞業立刻變成炙手可熱的競爭市場。美國報業有句話說:“會流血就會領先銷量。”傑克森時代其實是除了美國南北戰爭以外,最動亂的時期,單是1830到1850年就有一千兩百起民眾暴動事件,肇事原因大小不一。1831年維吉尼亞有個黑奴自稱神啟示他打倒白人地主,共殺了六十多人,最後他與一百多信徒皆被處死。1837年紐約工人因為薪資太低,飢餓到集體暴動去搶商店的麵粉,為時僅一天,卻讓紐約市所有商家人心惶惶,市政府急徵兩百個警察。當年的紐約凡人報,除了各種商品、店鋪新開張、吉屋出租、徵人廣告,還有德州與墨西哥遠在天邊的戰爭之外,人民最關心的還是身邊有什麼大小瑣事發生;凡有火災、搶劫、兇殺、暴動等重大事件,那幾天的報紙一定全國暢銷。(注:德州1836年從墨西哥獨立,但墨西哥不承認,雙方不停開火到1946年,最後德州加入美國聯邦。)

當然也有一些團體不為金錢做出版活動。十九世紀美國出現的宗教團體特別多,其中怪力亂神、走火入魔、後來被指為異端排擠的也不少(1849年居然有個教派把電報當神來膜拜,實在匪夷所思)。比方摩門教今日無人不知,但當年類似的教派簡直浩如煙海,大多數都會擇地建村發展。不管有沒有被打壓,宗教團體多半不希望被世俗的報紙污染,所以自己出版報紙是常有的事。

然而真正的改變還未到來。1843年美國國會正在考慮摩斯的提議,最後撥款三萬美金(換算將近是2019年的一百萬美金),試建一個電磁波傳訊站。摩斯本人並不是科技出身,他之前教過藝術,也曾是失敗的畫家;不過他最早設計的電碼,居然到二十一世紀還廣為人知,應用數學和電子學的信息理論都會提到摩斯電碼,倒也證明他並非泛泛之輩。

1843年設的第一條電報線,很可惜失敗了,因為電線埋在地下,絕緣效果太差(最早的塑膠1862年才發明,而電線常用的PVC塑膠還要到1872年問世)。摩斯與他的合夥人不死心,第二次是用木樁電線桿架設電報線,這次還沒建完,國會就等不及要實驗。於是在摩斯完成實驗後,巴爾的摩立刻傳回當天報紙大標題:某某人榮獲政黨提名成為總統參選人。一小時十五分鐘後巴爾的摩的報紙也經由馬車送到首府,標題和內容竟與電報一字不差。這實驗結果雖然令人驚嘆,但大家更看好的是:連還沒完工的電報線都這麼厲害,哪個城市不想趕快動手建傳訊站?幾週內立刻有大量投資客湧入巴爾的摩,要觀摩學習、簽約合作。或許市長也有心誇耀‘政績’,還刻意讓旗下的報紙,將電報的技術詳細公佈,包括如何用變流設備驅動紙條記錄,如何解碼等等。很快市面上也出現小冊,教人如何選擇新的電碼,免得紐約到費城的商業訊息全被競爭對手讀了,還可以每天挑不同的電碼使用,甚至每十個字就換碼,保證安全可靠。

儘管如此,誰設電報,誰就擁有開放訊息大門的鑰匙,亦即大權在握,所以很多報紙還是呼籲電報科技應該由國家管制,以免造成社會混亂、國家動盪。巴爾的摩的愛國者報說,政府有‘孕育新科技的使命’,紐約的傳令報說,政府應該全額贊助摩斯電報的全國建設,背後意思其實就是認為政府應該掌管所有電報傳遞。國會本身也持同樣態度,希望電報建設可以讓中央集權更堅固。但是大家表面上都說是為了商業利益、政府有效率、促進州與州之間的合作等等。

不過反對的聲音也不小;尤其很多北方人對郵政的‘獨裁’親身體驗過,也因此他們警告,這麼重要的科技假若被有權有勢的人壟斷,等於是掌控資訊流通,間接主宰民眾。摩斯還在建第一條電報線時,輿論就已經紛紛謠傳紐約賄賂政府,最先得到批准,在秘密建電報線連通費城,讓最富有的人提前股票交易。費城的羚羊報更大肆責備,證券交易不是應該公開買賣麼?倘若只有大戶有秘密保障,電報不就是助紂為虐了?這並不是捕風捉影;最早的電報1837年發明,而紐約和費城之間確實1840年就有人投資建設實驗站,這甚至稱不上是新聞,只是尚未成功,輿論譴責也不熱烈。現在真的有電報成功了,大家豈會坐視不管?當然,已經出生的科技不能裝回蛋殼裡,那只有讓大家都有權利自己建設電報才公平了。

面對這些‘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的憤怒,傑克森總統畢竟要讓步。只是新科技的發展,根本不是當時傑克森總統預料得到的。或者說,就算他預料得到,也無力阻攔。

當然,對南部黑奴州而言,假若電報可以私營,就會打破之前郵政焚燒解放郵件的監控,而原本在聯邦政府話語權最大的郵局,也突然失勢了。既然南方不能叫聯邦政府幫自己的忙,那只能自己更變本加厲地立法限制州內的學術界、社交生活、地主們的活動,以求保障奴隸制度。南部世家甚至集結盟友,讓南方幾州的電報全部州立;沒有州政府許可,連電線都不准私牽。那時紐奧良的共和報甚至危言聳聽地說,假若州政府不管制電報,紐約的大企業一定會壟斷市場,然後對電報收高價,謔詐南方老百姓的血汗錢。他們打著‘禁止壟斷’的口號,做的卻完全是壟斷的行為;一方面說政府才能做到絕對公平,不受金融公司轄制,一方面卻讓自己人靠關係靠紅包發牌照,無形中壓制中小企業的成長,使南方經濟競爭遠不如北方,連帶南方的貨品都比北方昂貴。

可是限制得越多,民眾也越反感。物價差距本來就是小老百姓最敏感的事,其他比如新聞傳播速度別人慢,凡事全靠馬車鐵路傳遞,不合乎標準的報紙全被列為違禁品(標準當然是南方政客的狗腿們定的),也使大批知識份子不滿。一般人沒錢上大學,所以當時學院都是教貴冑子弟;南方一旦開始針對學術界,許多有能力的地主嘴上不說,卻開始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北方就學,這也導致北方出現許多名校。雖然‘常春藤’之名要到1930年代才有,但這些傳統的宗教學校卻在十九世紀初突變為一流大學,與南部壓制學術不無關係。此消彼長,時間久了可以不受影響麼?

很諷刺地,支持黑奴制度的南方人想要保有白人至上的體系,最後卻連白人的言論自由、經濟自由、政治自由、集會自由等等全都拋棄了。

其實假若當時傑克森總統立刻強制電報國有,很可能美國的科技時代不會那麼快來臨,甚至黑奴時代會延續更久。只是國會討論了老半天,卻也說不出電報對國家有什麼實質利益,非要投資國營不可,所以最後還是放任民營。

當時還有另一個社會變動,大約是1830年代紐約年輕人發起的,包括哈德遜畫派名家科爾杜蘭、詩人懷特曼、《紅字》作者霍桑、《白鯨記》作者梅維爾,還有不少報社編輯人物都名列其中。他們算是民主黨的分支,卻又因為偏激主張工人權利、廢除奴隸、郵政民營,而與民主黨劃清界限,甚至幾次聚眾挑戰民主黨紐約總部。身為年輕人,他們對國家社會仍抱有浪漫與熱忱,也相信自由至上的信條,結果過度天真地相信政客的謊言。而身為年輕人,他們也最懂得利用新科技,所以電報一問世,幾乎同時有無數年輕人用電報發揮文采,支持某某政客,鼓吹美好的未來,抨擊迂腐的思想。這幾乎與二十世紀中國的報社影響輿論,今日年輕人利用臉書推特左右政見沒兩樣。

問題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1844年懷特曼與當時幾千年輕人,幾乎是親手把美國第十一任總統波爾克推上寶座,結果總統一上台就拋棄年輕人,轉而討好保守派,甚至不惜為南方地主發兵打墨西哥。懷特曼等人全傻了,他們想再次利用電報和輿論的力量打壓總統,但是很快地一個個被報社解僱。新聞業者這時也學到經營的新花招,就是不斷尋找未經世事、滿腹理想的年輕人,繼續為後來的墨西哥戰爭、南北戰爭做傳銷。更重要的是,既然有電報,就不需要有那麼多獨立報社;幾年之內報紙業被大戶併吞,一小群‘名筆’就可以譁眾取寵,主宰政壇社論。表面上他們是如魚得水地抒發自己的激昂政見,背地裡他們根本只能揣測報社主辦人的意思去寫,一旦寫的不合格恐怕就會被封殺;高知名度的工作,代價卻是沒有工作保障,這也是一種悲哀。

相反地,那時也有學者消極地預測,一旦整個橫跨美國的報社成為主辦人的‘一言堂’,社會固然思想和諧了,卻也變得單調了。新的年輕筆者不斷地頌揚電報的偉大,甚至相信有朝一日美國和英國文化會融成一體,世界再也不會有文化代溝。事實與他們的預期恰好相反;1860年林肯獲選總統,接下來四年南北戰爭,正代表世界之大,各個地區很難同化。新科技的問世,或許會改善許多民生不便,或許會將潛伏的問題抬出水面,但科技本身並不會改變人的本質,就如電報並不能讓天下人想法一致。正確地說,大家為了不希望與別人雷同,反而努力標榜自己的特色,每個地方更積極發展自己的賣點。學術界更是沒有新發展就不值得出版,沒有新想法就不值得招聘。雖然標新立異不一定好,但是一萬個點子裡總會有幾個值得的。這是人所追求的自由,連政府、報社、金融、科技都無法控制。

或許也可以說,傑克森時代最大的缺點,就是認為獨立革命時代所追求的‘人生而自由’已經不需要了,政府可以更妥善地為大家決定安排最完善的社會。結果聯邦寧可焚燒郵件,州政府寧可限制電報,新聞業寧可對民眾洗腦,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無知。一個嚮往地方獨立自治的年輕共和國,差點淪落為典型的‘興衰敗亡’史。要不是南北內戰迫使思想撞擊,讓固執的人去接受不同理念的人存在,說不定美國早就重蹈歐洲許多帝國的後塵。

今日電報已經被更新的科技取代了,但是大家對社交網站是否影響整個社會,依然有些質疑,有些謹慎,有些恐懼。世界不斷改變,南方的棉花田沒有了黑奴,橫貫鐵路連通了舊金山,兩次大戰來了又走了,經濟瘋狂了又蕭條了,收音機被電視取代,電視又被網路佔走影響力,電話更演變成‘一機在手,天下我有’的日用品。但是不論如何改變,人類未來還是必然經歷社會動盪,必然有墨守成規的人怕自己的世界會毀滅,因而想扼殺科技掌控社會,而最後世界也必然沿著新路線存活下去。

人世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唐·孟浩然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