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11, 2014

餘悸:折戟沈沙鐵未銷(二)



1937年12月13日發生南京大屠殺,慘死逾三十萬,至今仍是華人齊罵可恥的事蹟。然而德國從1941年起竟屠殺了一千一百萬人,其中包括猶太裔共六百多萬(男三百萬、女兩百萬、幼童一百萬),全歐洲三分之二猶太人從此蒸發。今日西方仍把希特勒(Adolf Hitler)納粹黨(Nazi)這兩個名詞用來形容一切兇殘暴行,並非無因。

可是罹難人數這麼多,正代表多數猶太人選德國一帶定居。既然良禽擇木而棲,為什麼他們不住別處?

根據文獻,德國第一位出名猶太學者,是1743年才移居到普魯士的Moses Mendelssohn(後來音樂家孟德爾頌的祖父)。當時費德烈大帝才登基不久,已經比其他國王要開明寬容;歐洲各國還排斥異族、下逐客令時,普魯士就頒布了‘有容乃大’的政策,給予許多東歐流浪民族民生存權、居住權、財產權、受教育權。既有法律保障,不少沒有國籍的人都開始移居德國,其中自然也包括猶太人。估計十八世紀末,德國境內猶太裔還不到總人口0.5%;普魯士鼎盛期間,猶太人口仍只佔0.8%。奇的是,普魯士的所在地其實是波蘭,當地的東歐各民族遠比猶太人眾多,柏林當年甚至斯拉夫民族與德意志人口相當,連德文都難以通用;卻只有渺小的猶太民族,首先改學德文,又在短時間內造就了列舉不完的實業家、思想家、資本家、藝術家、作家、醫師、科學家。歷史上從沒見過這麼稀少的人,對一國歷史影響這麼深遠,在經濟文化學術界這麼耀眼,在他人眼裡這麼巨大。這真讓旁觀者又妒又恨又好奇。

近兩千年來沒有家的猶太人,曾多次被政客列為‘整肅’目標。這時他們雖然在普魯士找到一塊像樣的家,許多猶太人仍以外人自居——畢竟未來國王是否會再更改欽令?誰也不知道。對他們而言,德國不是家,只有德國的文化語言是他們暫時賴以為生的依據。儘管如此,猶太人對這個文化的‘家’卻十分珍惜。在希特勒未上台前,歐洲其他人對德國是懼怕,是討好,是嫉妒,是嘲笑,連住在普魯士境內的外人也如此;只有猶太人是真正喜歡這個倍遭白眼的國家。自德國詩人歌德以來,有不少人寫過,猶太人與德國人實在很像,兩者都有對事業的紮實精神、對資產的謹慎利用、對知識的看重;兩者在思想上都比較抽象,甚至都有點完美主義,都傲視世界也容易自厭,都不愛花言巧語,也都讓周遭的人厭惡。

但比起相似之處,兩者更屬‘共生關係’:猶太人在德國如魚得水,而德國也因猶太人而茁壯。費德烈大帝本人其實對猶太人很排斥,但他盡量不以個人喜好做決策。他在位期間能奠定軍事基礎,把普魯士拓展為歐洲列強之一,背後終究是靠猶太財團提供資金、鑄造貨幣,以及猶太的下層團體當稅吏、書記、或做討債、兌換錢幣等瑣碎工作。普魯士尚未一統德國之前,除了少數貴族與大批佃農外,幾乎沒有所謂的中產階級;比起萊茵河一帶曾是文藝復興的重地,普魯士的知識分子往往楚材晉用,不留在自己家鄉。猶太人剛好填補了這政治、經濟、才能上的空缺。十八世紀法文百科全書中有句話說:“最窮的猶太人也識字,所以他們如同齒輪鉚釘,讓整個社會運作。”

既然在此紮根了,許多猶太人自然開始改信基督教,開始與其他民族通婚,甚至在拿破崙戰爭和法德戰爭期間,有相當多的猶太人從軍捍衛‘祖國’。這些都是為了讓德國人更認同自己。然而他們願意付出,並不代表一般民眾會接納他們。十九世紀許多猶太人,收入或生活水準都比平均德國人高;二十世紀初,德國20%首富是猶太裔,下層民眾心裡不平總是難免。譁眾取寵的政客們也最喜歡藉此煽動人民的仇恨意識。

*     *     *     *     *

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是因革命、政府改組,而宣告息戰。這可說是為德國保留面子,但很多德國人卻固執地相信,德國並沒有敗,只是被新政府出賣了。接下來賠償戰債,大家心裡實在不痛快;而政府印鈔票造成通膨,更讓經濟崩潰,民不聊生。希特勒在這段時間特別討厭共產主義的革命分子,卻也憎惡只會印鈔票飲鴆止渴的民主政府;他的觀點正是多數德國人的心聲。基於凡爾賽條約,德國必須賠償當時相當於500億馬克的黃金、期貨、船舶、有價證券等等;有幾年德國難以償還,法國就派兵佔據邊境百般威脅。1932年全球經濟嚴重衰退,英法兩國為了向美國重新商討借債問題,才提出對德國的減債建議。或許他們認為這樣做,可以加速歐洲各國重建;但他們萬萬想不到,希特勒會趁這機會挑撥是非,說:“我們無法還債。我們也不願意還。”結果原本的減債居然莫名其妙地被德國媒體寫成‘免債’,一下子舉國歡騰,大家感激零涕,甚至數十年後還有老先生老太太們紀念希特勒,相信是他讓人民終於有麵包吃。以此為楔,希特勒終於在1933年掌權。當然,希特勒在選舉前已經事先恐嚇對手;選舉前一周國會大廈竟然失火,希特勒趁機將一堆反對黨人士逮捕下獄。那年納粹黨大獲全勝,他自己也獲任‘獨裁’。【注:後來德國果真沒有再還戰債;根據記錄,德國欠債本金利息,共需付1320億馬克,最後只還了兩百多億。】

可惜奪位容易,復甦經濟卻不容易。無知民眾會擁戴他,是因為他們希望能改善民生;假若他做不到,群眾的向心力會變成離心力,自己的政治生涯豈不完蛋了?

世上領導者多半短視。未上台前對執政者百般批評,自己上台後卻做得比前任還爛。偏偏缺乏工作經驗的人,反而喜歡苛求;滿腹牢騷的人,卻往往主宰一國生死。希特勒對之前通膨的經濟政策冷嘲熱諷,結果他自己的經濟政策更是殺雞取卵。1933年他強調德國要自給自足,因此下令查禁所有猶太人經營的商店,財產充公;納粹黨年輕人也趁火打劫,貴重東西往自己口袋塞。那年單是柏林就查封了五萬多商店;但這些店鋪一消失,德國商店的貨品自然漲價。為了維護既得利益,激進分子又鼓吹商家不要僱用猶太人;教授、老師、法官、律師、公務員無一倖免,大學限制只能收1%猶太學生。不久連猶太醫師也被解僱,取而代之的多是靠賄賂謀職的敗類。既然小人得志,大家更努力批鬥猶太人,以免暴露自己的差勁無能。的確,短期內德國人失業率大減,薪水也升了一成;但是自給自足的目標卻始終無法達到,反而因貨物短缺,政府竟要立法對肉類、水果、衣料等東西限量配給。

政策有誤,短視之輩偏偏總要死不認錯,堅稱是時間不夠長,看不到績效,或是施政還不夠徹底,所以必須更積極實施。希特勒統治下的經濟既產生副作用,從猶太人手中奪來的資產也不夠國家花費,該怎麼辦?就繼續榨油吧。1938年開始,猶太人被迫遷入貧民窟,有的甚至被捉去做生物實驗;政府沒收的房屋可以在拍賣場轉售,而原先猶太人的銀行業,也讓幾個德國資本家高價競標。那幾年德國經濟幾乎都是靠濫用徵收權,以及企業民營化。有良心的人會看不過去,但天下想佔這種便宜的人卻比比皆是。

當然,德國從各種管道撈來的錢,超過10%都用在軍事上。希特勒拒絕還戰債,並不代表別國不會來秋後算帳;尤其法德是死仇,凡爾賽條約以來,德國的黃金幾乎都賠給法國,此辱豈有不報之理?但要雪恥,就要有武力為後盾。德國一些有見識的人,對重新武裝自己國家的決策並不認同,不過他們很快都消失了,剩下的只好對上級唯唯諾諾。軍事準備六年後,1939年九月一日,德國終於再次對歐洲開戰。最先下手的,就是一次世界大戰後獨立出去的波蘭。

難道這六年來,全世界竟沒人關注德國的軍事發展?倒也不是。問題是,各國自從經濟大蕭條開始,大家都在努力拯救經濟。不救的會被民眾唾棄。可是救了一部分人,其他的也會抱怨不公平。到頭來刺激經濟,變成‘起手無回’,沒完沒了,無論效益如何都必須持續進行。最後政府為花錢焦頭爛額,對國際問題只好‘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 美國自從1929年經濟崩盤後,民眾對世界局勢變得漠不關心,甚至覺得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洲施援手,是錯誤的決定。他們封閉自己,除非收不到欠債國的利息,否則一般人只想隔岸觀火。
  • 法國1930年代經濟不振,共產黨人士不斷號召革命,政府只得花錢刺激經濟、籠絡民心;可惜這種解救方法,往往是不切實際地耗資建築。最明顯的就是後世嗤笑又貴又沒用的馬奇諾防線(Maginot Line);單是這一陣線就花費太多,根本沒錢做其他軍事發展,而法國號稱德國絕對無法越過防線,無非是想掩飾自己外強中乾、武力窘迫的現實。
  • 1938年英國首相採取保守態度,對德國姑息,甚至一味相信希特勒的和平簽約。後代歷史譴責他的綏靖政策,然而當年多數英國民眾畢竟很支持他的做法。不難理解他們為何放任不管:我們倫敦的窮人尚且救不完,何必去管德國佔領捷克?自己獨善其身尚且有困難,何必兼善天下?

其實這種消極態度,已經讓英美法三國吃虧過一次。1937年日本進攻上海(一般稱淞滬會戰),曾是英國租界的上海,百年來已經有不少歐美人士居住,大企業紛紛以此為東亞貿易的基地。但十一月底上海失陷,許多歐美居民被俘,幾代投資盡失,居然沒有一國出言抗議,大家只希望能居中調停。日本既然行凶得逞又沒受處罰,當然不會就此罷手;接下來南京慘狀,華北地區相繼淪陷,國際聯盟一樣不曾表態。‘忍一時風平浪靜’的原則,對日本、德國都沒有用。

忽略問題,通常只是把問題延後,讓問題變得更難應付。德國侵略波蘭,舉世大嘩,二次世界大戰因此開幕;希特勒一不做二不休,立刻發動閃電攻勢,幾個月內已經攻占巴黎。由於美國不出面,俄國與自己定互不侵犯條約,整個國際間只剩英國與自己為敵。然而德國資本不足,要打敗大英帝國總需要錢;要控制已征服的土地更需要錢,而這些錢總不能從自己德國人口袋裡徵收。那簡單,再來犧牲無辜一次好了;1940年納粹黨開始屠殺猶太裔,其他對獨裁有意見的人也全部抄家、送毒氣室懲治。

可是這次他算錯了。波蘭的政客早就有樣學樣,效法希特勒的方式壓榨猶太人;這時東歐的猶太裔已經沒多少財產供他補貼軍資,殺再多也無濟於事。煩惱之際,他注意到東亞的另一個野心家。太好了,德國與日本結盟的話,遠交近攻,對付英國就容易。那年九月,軸心國誕生;德國牽制英國的歐洲戰力,日本也不辜負希特勒的期望,一年之內步步侵占英國的香港、馬來半島、新加坡等地。

當然,假若英國戰敗,欠美國的債恐怕永難償還。所以日本一進攻東南亞,美國立刻停止對日本輸出石油。這經濟制裁對日本影響很大:沒有坦克、飛機的燃料,就無法作戰。因此日本佔了英國殖民地,乾脆繼續南下奪取荷蘭屬地印尼——畢竟那時整個東亞只有東印度群島產石油。1941年爪哇島終於升太陽旗,日本總算實現了可以自給自足的‘大東亞共榮圈’夢想。同一時間,德國也怕缺石油無法作戰,而歐洲唯一產石油的地區卻是俄國的克里米亞地帶。為了確保資源,希特勒還是進攻俄國;沒想到俄國死傷慘重,卻仍因焦土政策再次讓敵軍無功而返。1941年十二月五日,希特勒嚴冬中下令退兵。

世上偏有更沒想到的事。兩天後,日本竟偷襲夏威夷的珍珠港,把美國扯進戰局來。德國本來有希望戰勝英國,一下子居然要同時挑戰英、美、俄三國。

這是報應麼?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