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29, 2010

傳承:能者達之(三)



飢荒漸漸擴大,連巴勒斯坦地帶也面臨斷糧的危機。雅各見食物短缺,就叫兒子來問,埃及有糧食,大家還等什麼?還不快去買?於是約瑟的十個哥哥也上路往埃及去,雅各卻留下最小的兒子便雅憫不讓他去。其實便雅憫這時也有妻有子,絕非弱冠少年,雅各只是捨不得正室所留下的唯一骨肉而已。但是這裡也很明顯,沒有了約瑟,做父親的還是凡事親自籌劃,對他人放心不下。

這一點是軍師型人格的最大缺陷,雅各如此,約瑟也有這傾向。過於聰明的人掌權大了,反而容易失控,在人事上無法妥善處理,就像許多努力不懈的創業家,雖然也積極訓練下任接班,到最後還是事必親恭,交給下任辦的事往往自己還要過目,還要重新安插信任的人有意無意地‘訂正’下任的決策,結果下任都變成有職無權,或許是鬧家庭代溝糾紛,或許是接班人辭職另開公司,原先的放心不下到最後演變成自我應驗預言,信不過人的老板終究步上鞠躬盡瘁的絕路。雅各尚有十一個兒子,卻沒有人直言建議去埃及買糧,畢竟決定權在總裁爸爸,自己平時的提議大概都會被指責考慮欠周,搞不好還轟一頓,乾脆閉嘴算了,別自討苦吃。

十個希伯來兄弟走過曠野到尼羅河畔,打聽才知道,非埃及百姓要買糧的都得經過全埃及宰相。到了宰相面前,約瑟一眼便認出他們,哥哥們卻不認得這是少小離家的弟弟。此時約瑟也很矛盾,一方面見到家人情緒激動,好幾次要躲到後廳去哭,一方面又鐵青臉嚴厲地說他們是奸細,先把他們關監獄三天,再從十個哥哥當中挑一人做人質,若不帶最小的便雅憫來就不放人,可說是利用機會報復、教訓賣他的兄長們。十個哥哥也自認是當年賣約瑟的報應,何況有求於人,只能屋簷下低頭,買食物要緊,沒閒工夫多生事端。交易完畢離開埃及,第一晚休息就有人發現錢居然還在,心知不妙,回到巴勒斯坦地區,雅各看到錢一毛不少,心裡恐怕也涼了一半,世界各地豐收轉為荒蕪,賣人祭人的事大概都可想而知,那麼是兒子們賣了手足,或是碰上詐騙集團,兄弟被賣了還不知情?而詐騙的人居然要他們把便雅憫一起帶去才釋放人質,根本是準備舊計重施,食髓知味一網打盡。這一哭也不知是怨兒子們沒用,還是怨埃及人居心匪測?

不過買來的糧食還是不夠,吃光了飢荒也尚未度過,該不該再去埃及買糧?雅各躊躇之際,卻是某個兒子向父親說,若不帶便雅憫回來,他願意永遠擔罪。雅各總算答應讓兒子們再下埃及一次。可是這次約瑟還是耍手段,栽贓便雅憫,讓眾人無法離開埃及,還故意網開一面,說只留偷竊的人當奴隸。眼看事情無法善終,這個願意擔罪的兒子,還是硬著頭皮靠近有生殺大權的宰相,動之以情,陳說父親之前失去寶貴兒子的哀痛,再失去最小的兒子恐怕會不想活。約瑟一聽,終於忍不住在大庭廣眾前嚎啕大哭,因此和兄弟們相認,又叫他們把父親雅各接來埃及,讓全族人度過飢荒得以幸免。

至此以色列人先祖的漂泊算是畫上圓滿句號,但是因為主角是約瑟,連許多熟悉故事的人都不一定注意到,這個能讓雅各和約瑟回心轉意的人,叫做猶大。

* * * * *

今天我們稱‘猶太人’,是拉丁文對地方行省的稱法,而這行省名字又來自猶大王朝,耶路撒冷的徽記上有獅子,指的就是猶大,典故來自雅各臨終前對十二個兒子的預言。基本上雅各廢長子,轉立排行十一的約瑟為長子,也給他兩倍的福分,所以約瑟的兩個兒子成為以色列民族中的兩個支派。但是除了約瑟之外,雅各對一半以上兒子們的評語只算普通,有的還訓話一番,唯獨對排行第四的猶大另眼看待,稱他是獅子,而且隱喻帝王必出於猶大家。有人認為這是史筆下的自圓其說,因為記載歷史這時,猶大支派已是人多勢眾,儼然成了全以色列的領袖,所以這樣杜撰一份預言加以解釋。我個人並不認為這種看法正確,雖然歷史是人寫的,以色列歷史倒很少忌諱粗俗不雅而省略改編修飾,善行惡行全部鋪陳讀者眼底,猶大也不例外。

舊約聖經記載猶大最詳細的部分,其實是他和兒媳婦發生關系的事。古代社會早婚,猶大生了三個兒子之後妻子過世,他這個做爸爸的就為自己大兒子選媳婦,過門沒多久大兒子卻死了,媳婦再嫁給二兒子,二兒子竟也死了,這下子猶大似乎怕媳婦是剋夫運,趕緊叫她回娘家,說等到最小兒子長大了再來迎娶。事隔多年小兒子也長大了,猶大當然沒打算迎娶,恐怕連這件事也忘了,倒是他兒媳婦沒忘,一次趁猶大到附近辦事,她假扮妓女坐在路旁等,不知情的猶大就這樣上鉤,兒媳婦因此懷孕。不久之後有人通報猶大說他兒媳婦身懷六甲,猶大一盤問下才知道是自己的孩子,因此承認錯不在兒媳婦而在自己,認她的胎兒為親生,可是也沒再和她有任何肉體關系。

這樣亂倫的事對一個男人而言實在丟臉,怎麼還有人把這種事記錄在宗教典籍上?再則家醜外揚,雅各怎麼還肯信任猶大?

羅馬共和時期著名的政治演說家Cicero曾說,任何人都會犯錯,但只有愚人才會連犯相同的錯。一個人是從錯誤中學習,還是屢犯不改,最大的差別就在於面對錯誤的態度。同樣在雅各十二個兒子當中,長子流便,曾經和小姨(就是雅各的妾)有染,連父親都知道,兒子卻裝作沒事人一般,似乎不聲張就是未曾發生過。二子西緬和三子利未,曾因妹妹被強暴而用誘騙手段屠殺整個城鎮,連雅各都覺得血腥過分,還得帶全家再次遷徙,可是兩個兒子卻理直氣壯,死鴨子嘴硬地說,誰叫他先強暴我們的妹妹?言下之意仍舊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反正事情都做下了,不然你要怎麼?

看看兩種態度,一是賣乖,一是狡辯,其實對做錯的事都是死不認賬,會做這兩種反應的人也算聰明,不費力氣就可以把麻煩推到腦後,甚至還樂得清閒地看別人為自己惹的禍緊急善後。只是,這樣不負責任的態度容易上癮,既然犯錯再多也能四兩撥千斤地化解,又何必在意呢?結果不必要的錯誤反而一犯再犯,到最後別人看多了,也會拒絕再相信這種人,聰明,却走上自欺欺人的歪路,豈不愚昧?相反而言,猶大的坦誠,可以視為負責的第一步。在一個女人沒有社會地位的時代,他同樣可以裝糊塗說這事不可能發生,也可以反告兒媳婦冒充妓女,再叫人用石頭打死,一了百了,但是猶大卻承擔下照顧母子的責任,不讓他們成為無依無靠的孤兒寡婦,還為了避免旁人非議恥笑,更把兒媳婦所生的孩子算為自己頭生,名正言順。這種作風近乎老實人的解決方式,乍看之下是吃虧,是給自己添加麻煩,可是事情過後,倒是這老實人比較得人緣,原因很簡單:真正碰上了麻煩,我們卻都寧可相信一個肯負責的‘老實人’,而不會隨便依賴一個隨口敷衍的‘聰明人’。

雅各的看法應該也是如此。他一開始不願意讓最小兒子便雅憫下埃及,長子流便就曾向他勸解,說我如果不帶便雅憫回來,你可以殺了我兩個兒子。看吧,不負責任的人,連講話都有失身份,萬一最雅各小兒子死在埃及,再殺了孫子有什麼用?相對地,猶大只說若人不平安帶回家,願意永遠擔罪,‘擔罪’兩字誰都能講,雅各可不是好騙的。不過話說回來,倘若猶大只是責任心強,卻沒有真正保護弟弟的能力,做父親的又豈肯將擔子交與?

再仔細觀察一下,猶大絕非頭腦簡單的老實人。一,他為人十分圓通,人際關系不錯。二,他講話得體,口才足以說服人,雖誠懇卻又正中下懷。三,他能獨當一面,不會畏縮群眾背後,大有孟子所謂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這也許就是所謂領袖魅力,而猶大在這方面的確有過人之處。何以見得?姑且分析下面幾件事:

約瑟被賣之前原本大家其實是要殺了這個眼中釘,後來會賣為奴隸,倒是出於猶大的話。他說,殺了對我們有什麼好處,賣了不更好?大家聽了這主意不壞,才放下屠刀改賺外快,埃及未來的宰相因此保了一命。猶大的話眾人肯聽,就表示他和眾兄弟都處得不錯,不像約瑟和兄長們格格不入,總是像異類一般被排擠在外,雖然約瑟被賣之後也努力建立人脈,猶大的‘忠厚老實’卻比後天的勤能補拙更有效,更具親和力,甚至帶頭出主意大家都會同意,單單這一點就比約瑟佔優勢。

不過,人在江湖總不能獨靠一張友善面孔,猶大見兄弟們要殺約瑟,要平息報復的怒火就用利益誘導,這是他急中生智,但仍然高竿。同樣地,他見父親固執不讓便雅憫離開,要對抗悲憤的情緒就用理智打破,他一針見血地說,若不是躊躇耽延,第二次下埃及賣糧都回來了,雅各才驚覺自己不是在解決問題而是在製造問題。而後來在埃及大家要糟糕,猶大對‘鐵石心腸’的約瑟卻用人之常情告悉,三次不同狀況他能夠三次成功交涉,屢屢化險為夷,並非偶然。口才,常被誤以為是雄韜偉略談笑風生天花亂墜信口雌黃的本事,其實不然,真正一流的口才,可得察言觀色料敵機先,然後用最適當的言辭改變對方想法,間接扭轉乾坤,化僵局為坦道,這當中沒有絕對優勢的辯論方式,有時理性有時感性,話不在多而在得體,適當的勸解遠比咄咄逼人的簧舌有效。講得容易,練到這本事也困難,許多政經貿易外交合作的洽談,還可能因談吐時機拿捏不定,過度殷勤反至畫蛇添足,結果有利互惠的交易最後卻不歡而散,如果要叫立場不一的人和自己達到共識,更是考驗本事。猶大口才卓越,應該是從小鍛鍊出來的,否則臨陣磨槍,那能這般無往不利?

有親和力又有口才,的確可以讓人鶴立雞群,成為帶隊總司令,不過世上有許多帶隊的人,要玩樂一定主動號召部下,假如碰上突發意外卻會立刻變成隱形人,一言不發,避免惹禍上身。這是種可悲的態度,但可悲的也在,這樣怕事的帶頭還是會有一票人群集擁戴他。雅各知子莫若父,如果猶大是這類‘全身而退’的個性,那他再有口才也不能把便雅憫交給他,不然萬一碰上歹人就怯縮,讓便雅憫自求多福,這做爸爸的還不如絕食餓死。敢託付重擔給他,正因為猶大行事問心無愧,自己決意的事,就不會因外在環境而委屈求全。他敢勸兄弟別殺約瑟,(這事雅各當然不知道),也就要做最壞打算,若是兄弟不聽勸,甚至遷怒於他刀劍無眼,那麼這個弟弟還該不該保護?他敢向埃及宰相進言,也就要做最壞打算,若是宰相不為所動,反而命令眾衛兵把無禮狂徒千刀萬剮,那麼這個父親最捨不得的便雅憫還該不該救?伊索寓言中有道,安全距離外的人都很勇敢。十一個兄弟在埃及殿堂上被無端審問,早已魂飛魄外自身難保,誰還有膽辯護?猶大這樣做,就得要生死置於度外,他自己求代替便雅憫為奴,其實也是順便為眾兄弟開脫,若是宰相金口允諾了,自不能再為難其他兄弟,十個人能回巴勒斯坦,總比十一個人全部困在埃及要好。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可算是猶大的最佳寫照。

由此看來,猶大得到獅子的美稱,實至名歸。今天有許多企管叢書講述領導學,常會混淆本質,認為最賺錢的公司,它的經理主管也一定是最出色的領導,其實倒未必,天下有人靠喝酒送禮打高爾夫而升遷,也有人由派系杯葛批鬥暗算而獲任,還有人藉政府高官金融泡沫媒體渲染創造成功的假象,更有人用激勵哄騙的方式讓部署奮勇加班,用恐怖政策讓下層人員死拼業績,當然也有知人善任身先士卒的上司,要把這些都稱為領導也無不可,但是這種企管所談的領導終究是指使他人,別人是為他而存在。和猶大相比不同的是,猶大這個領袖完全是為別人而存在,他的責任感是去照料別人,而不是強迫別人做到他所期望達成的事,他的口才是去化解別人的危難,而不是教人死心塌地為他賣命,他的勇敢是去替人擋箭,而不是大聲地犧牲部下。更可敬的是,他是表裡一致的人,敢做敢當,有錯即認,比起許多政壇商場上口是心非假癡不顛的人可愛多了。這兩種領導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等級的人,我們假如認為企管所謂的領導才是值得效忠的人,那簡直侮辱了真正的領袖人才。

回顧前路,歷史的腳步是難以預料的。有能力的人,究竟能‘達’到什麼地方?他們的終點又在哪裡?這問題就算再有聰明智慧的人也難以回答。試想,一個從兩河流域離鄉背井的人,他的子孫由曠野漂泊到全家七十人定居埃及,而雅各的十二個兒子中,出了一個軍師一個領導,那時有誰知道,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才能傳承下來,還會繼續影響以色列人千百年的未來?

但是早在公元前十七世紀,尼羅河外緣的牧場上,一個民族的雛形,已經約略可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