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29, 2010
傳承:能者達之(三)
飢荒漸漸擴大,連巴勒斯坦地帶也面臨斷糧的危機。雅各見食物短缺,就叫兒子來問,埃及有糧食,大家還等什麼?還不快去買?於是約瑟的十個哥哥也上路往埃及去,雅各卻留下最小的兒子便雅憫不讓他去。其實便雅憫這時也有妻有子,絕非弱冠少年,雅各只是捨不得正室所留下的唯一骨肉而已。但是這裡也很明顯,沒有了約瑟,做父親的還是凡事親自籌劃,對他人放心不下。
這一點是軍師型人格的最大缺陷,雅各如此,約瑟也有這傾向。過於聰明的人掌權大了,反而容易失控,在人事上無法妥善處理,就像許多努力不懈的創業家,雖然也積極訓練下任接班,到最後還是事必親恭,交給下任辦的事往往自己還要過目,還要重新安插信任的人有意無意地‘訂正’下任的決策,結果下任都變成有職無權,或許是鬧家庭代溝糾紛,或許是接班人辭職另開公司,原先的放心不下到最後演變成自我應驗預言,信不過人的老板終究步上鞠躬盡瘁的絕路。雅各尚有十一個兒子,卻沒有人直言建議去埃及買糧,畢竟決定權在總裁爸爸,自己平時的提議大概都會被指責考慮欠周,搞不好還轟一頓,乾脆閉嘴算了,別自討苦吃。
十個希伯來兄弟走過曠野到尼羅河畔,打聽才知道,非埃及百姓要買糧的都得經過全埃及宰相。到了宰相面前,約瑟一眼便認出他們,哥哥們卻不認得這是少小離家的弟弟。此時約瑟也很矛盾,一方面見到家人情緒激動,好幾次要躲到後廳去哭,一方面又鐵青臉嚴厲地說他們是奸細,先把他們關監獄三天,再從十個哥哥當中挑一人做人質,若不帶最小的便雅憫來就不放人,可說是利用機會報復、教訓賣他的兄長們。十個哥哥也自認是當年賣約瑟的報應,何況有求於人,只能屋簷下低頭,買食物要緊,沒閒工夫多生事端。交易完畢離開埃及,第一晚休息就有人發現錢居然還在,心知不妙,回到巴勒斯坦地區,雅各看到錢一毛不少,心裡恐怕也涼了一半,世界各地豐收轉為荒蕪,賣人祭人的事大概都可想而知,那麼是兒子們賣了手足,或是碰上詐騙集團,兄弟被賣了還不知情?而詐騙的人居然要他們把便雅憫一起帶去才釋放人質,根本是準備舊計重施,食髓知味一網打盡。這一哭也不知是怨兒子們沒用,還是怨埃及人居心匪測?
不過買來的糧食還是不夠,吃光了飢荒也尚未度過,該不該再去埃及買糧?雅各躊躇之際,卻是某個兒子向父親說,若不帶便雅憫回來,他願意永遠擔罪。雅各總算答應讓兒子們再下埃及一次。可是這次約瑟還是耍手段,栽贓便雅憫,讓眾人無法離開埃及,還故意網開一面,說只留偷竊的人當奴隸。眼看事情無法善終,這個願意擔罪的兒子,還是硬著頭皮靠近有生殺大權的宰相,動之以情,陳說父親之前失去寶貴兒子的哀痛,再失去最小的兒子恐怕會不想活。約瑟一聽,終於忍不住在大庭廣眾前嚎啕大哭,因此和兄弟們相認,又叫他們把父親雅各接來埃及,讓全族人度過飢荒得以幸免。
至此以色列人先祖的漂泊算是畫上圓滿句號,但是因為主角是約瑟,連許多熟悉故事的人都不一定注意到,這個能讓雅各和約瑟回心轉意的人,叫做猶大。
* * * * *
今天我們稱‘猶太人’,是拉丁文對地方行省的稱法,而這行省名字又來自猶大王朝,耶路撒冷的徽記上有獅子,指的就是猶大,典故來自雅各臨終前對十二個兒子的預言。基本上雅各廢長子,轉立排行十一的約瑟為長子,也給他兩倍的福分,所以約瑟的兩個兒子成為以色列民族中的兩個支派。但是除了約瑟之外,雅各對一半以上兒子們的評語只算普通,有的還訓話一番,唯獨對排行第四的猶大另眼看待,稱他是獅子,而且隱喻帝王必出於猶大家。有人認為這是史筆下的自圓其說,因為記載歷史這時,猶大支派已是人多勢眾,儼然成了全以色列的領袖,所以這樣杜撰一份預言加以解釋。我個人並不認為這種看法正確,雖然歷史是人寫的,以色列歷史倒很少忌諱粗俗不雅而省略改編修飾,善行惡行全部鋪陳讀者眼底,猶大也不例外。
舊約聖經記載猶大最詳細的部分,其實是他和兒媳婦發生關系的事。古代社會早婚,猶大生了三個兒子之後妻子過世,他這個做爸爸的就為自己大兒子選媳婦,過門沒多久大兒子卻死了,媳婦再嫁給二兒子,二兒子竟也死了,這下子猶大似乎怕媳婦是剋夫運,趕緊叫她回娘家,說等到最小兒子長大了再來迎娶。事隔多年小兒子也長大了,猶大當然沒打算迎娶,恐怕連這件事也忘了,倒是他兒媳婦沒忘,一次趁猶大到附近辦事,她假扮妓女坐在路旁等,不知情的猶大就這樣上鉤,兒媳婦因此懷孕。不久之後有人通報猶大說他兒媳婦身懷六甲,猶大一盤問下才知道是自己的孩子,因此承認錯不在兒媳婦而在自己,認她的胎兒為親生,可是也沒再和她有任何肉體關系。
這樣亂倫的事對一個男人而言實在丟臉,怎麼還有人把這種事記錄在宗教典籍上?再則家醜外揚,雅各怎麼還肯信任猶大?
羅馬共和時期著名的政治演說家Cicero曾說,任何人都會犯錯,但只有愚人才會連犯相同的錯。一個人是從錯誤中學習,還是屢犯不改,最大的差別就在於面對錯誤的態度。同樣在雅各十二個兒子當中,長子流便,曾經和小姨(就是雅各的妾)有染,連父親都知道,兒子卻裝作沒事人一般,似乎不聲張就是未曾發生過。二子西緬和三子利未,曾因妹妹被強暴而用誘騙手段屠殺整個城鎮,連雅各都覺得血腥過分,還得帶全家再次遷徙,可是兩個兒子卻理直氣壯,死鴨子嘴硬地說,誰叫他先強暴我們的妹妹?言下之意仍舊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反正事情都做下了,不然你要怎麼?
看看兩種態度,一是賣乖,一是狡辯,其實對做錯的事都是死不認賬,會做這兩種反應的人也算聰明,不費力氣就可以把麻煩推到腦後,甚至還樂得清閒地看別人為自己惹的禍緊急善後。只是,這樣不負責任的態度容易上癮,既然犯錯再多也能四兩撥千斤地化解,又何必在意呢?結果不必要的錯誤反而一犯再犯,到最後別人看多了,也會拒絕再相信這種人,聰明,却走上自欺欺人的歪路,豈不愚昧?相反而言,猶大的坦誠,可以視為負責的第一步。在一個女人沒有社會地位的時代,他同樣可以裝糊塗說這事不可能發生,也可以反告兒媳婦冒充妓女,再叫人用石頭打死,一了百了,但是猶大卻承擔下照顧母子的責任,不讓他們成為無依無靠的孤兒寡婦,還為了避免旁人非議恥笑,更把兒媳婦所生的孩子算為自己頭生,名正言順。這種作風近乎老實人的解決方式,乍看之下是吃虧,是給自己添加麻煩,可是事情過後,倒是這老實人比較得人緣,原因很簡單:真正碰上了麻煩,我們卻都寧可相信一個肯負責的‘老實人’,而不會隨便依賴一個隨口敷衍的‘聰明人’。
雅各的看法應該也是如此。他一開始不願意讓最小兒子便雅憫下埃及,長子流便就曾向他勸解,說我如果不帶便雅憫回來,你可以殺了我兩個兒子。看吧,不負責任的人,連講話都有失身份,萬一最雅各小兒子死在埃及,再殺了孫子有什麼用?相對地,猶大只說若人不平安帶回家,願意永遠擔罪,‘擔罪’兩字誰都能講,雅各可不是好騙的。不過話說回來,倘若猶大只是責任心強,卻沒有真正保護弟弟的能力,做父親的又豈肯將擔子交與?
再仔細觀察一下,猶大絕非頭腦簡單的老實人。一,他為人十分圓通,人際關系不錯。二,他講話得體,口才足以說服人,雖誠懇卻又正中下懷。三,他能獨當一面,不會畏縮群眾背後,大有孟子所謂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這也許就是所謂領袖魅力,而猶大在這方面的確有過人之處。何以見得?姑且分析下面幾件事:
約瑟被賣之前原本大家其實是要殺了這個眼中釘,後來會賣為奴隸,倒是出於猶大的話。他說,殺了對我們有什麼好處,賣了不更好?大家聽了這主意不壞,才放下屠刀改賺外快,埃及未來的宰相因此保了一命。猶大的話眾人肯聽,就表示他和眾兄弟都處得不錯,不像約瑟和兄長們格格不入,總是像異類一般被排擠在外,雖然約瑟被賣之後也努力建立人脈,猶大的‘忠厚老實’卻比後天的勤能補拙更有效,更具親和力,甚至帶頭出主意大家都會同意,單單這一點就比約瑟佔優勢。
不過,人在江湖總不能獨靠一張友善面孔,猶大見兄弟們要殺約瑟,要平息報復的怒火就用利益誘導,這是他急中生智,但仍然高竿。同樣地,他見父親固執不讓便雅憫離開,要對抗悲憤的情緒就用理智打破,他一針見血地說,若不是躊躇耽延,第二次下埃及賣糧都回來了,雅各才驚覺自己不是在解決問題而是在製造問題。而後來在埃及大家要糟糕,猶大對‘鐵石心腸’的約瑟卻用人之常情告悉,三次不同狀況他能夠三次成功交涉,屢屢化險為夷,並非偶然。口才,常被誤以為是雄韜偉略談笑風生天花亂墜信口雌黃的本事,其實不然,真正一流的口才,可得察言觀色料敵機先,然後用最適當的言辭改變對方想法,間接扭轉乾坤,化僵局為坦道,這當中沒有絕對優勢的辯論方式,有時理性有時感性,話不在多而在得體,適當的勸解遠比咄咄逼人的簧舌有效。講得容易,練到這本事也困難,許多政經貿易外交合作的洽談,還可能因談吐時機拿捏不定,過度殷勤反至畫蛇添足,結果有利互惠的交易最後卻不歡而散,如果要叫立場不一的人和自己達到共識,更是考驗本事。猶大口才卓越,應該是從小鍛鍊出來的,否則臨陣磨槍,那能這般無往不利?
有親和力又有口才,的確可以讓人鶴立雞群,成為帶隊總司令,不過世上有許多帶隊的人,要玩樂一定主動號召部下,假如碰上突發意外卻會立刻變成隱形人,一言不發,避免惹禍上身。這是種可悲的態度,但可悲的也在,這樣怕事的帶頭還是會有一票人群集擁戴他。雅各知子莫若父,如果猶大是這類‘全身而退’的個性,那他再有口才也不能把便雅憫交給他,不然萬一碰上歹人就怯縮,讓便雅憫自求多福,這做爸爸的還不如絕食餓死。敢託付重擔給他,正因為猶大行事問心無愧,自己決意的事,就不會因外在環境而委屈求全。他敢勸兄弟別殺約瑟,(這事雅各當然不知道),也就要做最壞打算,若是兄弟不聽勸,甚至遷怒於他刀劍無眼,那麼這個弟弟還該不該保護?他敢向埃及宰相進言,也就要做最壞打算,若是宰相不為所動,反而命令眾衛兵把無禮狂徒千刀萬剮,那麼這個父親最捨不得的便雅憫還該不該救?伊索寓言中有道,安全距離外的人都很勇敢。十一個兄弟在埃及殿堂上被無端審問,早已魂飛魄外自身難保,誰還有膽辯護?猶大這樣做,就得要生死置於度外,他自己求代替便雅憫為奴,其實也是順便為眾兄弟開脫,若是宰相金口允諾了,自不能再為難其他兄弟,十個人能回巴勒斯坦,總比十一個人全部困在埃及要好。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可算是猶大的最佳寫照。
由此看來,猶大得到獅子的美稱,實至名歸。今天有許多企管叢書講述領導學,常會混淆本質,認為最賺錢的公司,它的經理主管也一定是最出色的領導,其實倒未必,天下有人靠喝酒送禮打高爾夫而升遷,也有人由派系杯葛批鬥暗算而獲任,還有人藉政府高官金融泡沫媒體渲染創造成功的假象,更有人用激勵哄騙的方式讓部署奮勇加班,用恐怖政策讓下層人員死拼業績,當然也有知人善任身先士卒的上司,要把這些都稱為領導也無不可,但是這種企管所談的領導終究是指使他人,別人是為他而存在。和猶大相比不同的是,猶大這個領袖完全是為別人而存在,他的責任感是去照料別人,而不是強迫別人做到他所期望達成的事,他的口才是去化解別人的危難,而不是教人死心塌地為他賣命,他的勇敢是去替人擋箭,而不是大聲地犧牲部下。更可敬的是,他是表裡一致的人,敢做敢當,有錯即認,比起許多政壇商場上口是心非假癡不顛的人可愛多了。這兩種領導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等級的人,我們假如認為企管所謂的領導才是值得效忠的人,那簡直侮辱了真正的領袖人才。
回顧前路,歷史的腳步是難以預料的。有能力的人,究竟能‘達’到什麼地方?他們的終點又在哪裡?這問題就算再有聰明智慧的人也難以回答。試想,一個從兩河流域離鄉背井的人,他的子孫由曠野漂泊到全家七十人定居埃及,而雅各的十二個兒子中,出了一個軍師一個領導,那時有誰知道,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才能傳承下來,還會繼續影響以色列人千百年的未來?
但是早在公元前十七世紀,尼羅河外緣的牧場上,一個民族的雛形,已經約略可見。
Saturday, May 8, 2010
傳承:能者達之(二)
舊約聖經記載雅各有十二個兒子,其中最著名的是約瑟。約瑟在兄弟中排行十一,母親是雅各所愛的小表妹,長久沒有孩子,好不容易生了約瑟,再懷他弟弟時又因難產而死。雅各痛惜妻子,所以對約瑟和弟弟特別偏待,也因此約瑟自幼就儼然是個小管家,哥哥所做的不良事蹟都會向父親報備,雅各還給他不同的衣著,雖在曠野卻大有富豪子弟的味道,當然兄弟由妒生恨也在所難免。後來十個哥哥在外牧羊未歸,雅各差約瑟去看,哥哥們趁機捉了弟弟,撕裂他的衣服,再把他賣給商人為奴,約瑟從此失去了巴勒斯坦的一切所有。
讀到此暫停一下。聰明的雅各為什麼要偏愛一個兒子,難道自己和雙胞胎哥哥以掃的事都不記得了?提出這問題先不回答,故事講完再討論。
商人把約瑟帶到埃及,賣給法老的內臣,護衛長波提乏。約瑟在埃及人生地不熟,又身為奴隸,卻能很快地適應環境,學通埃及話,而且百事順利,連他主人都察覺到。波提乏見他手裡所辦的無不亨通,於是更加器重,派他管理一切家務,約瑟也把主人家裡田間所有的都管得有條不紊,波提乏對約瑟全盤信任,除了自己所吃的飯,別的事一概不知。可是約瑟成了總管後,波提乏的妻子看這年輕人秀雅俊美,就開始百般引誘他,約瑟始終堅持身份而不從,幾次不成功,主母惱羞成怒,乾脆惡人先告狀,對家裡僕婢造謠說是約瑟侵犯她,等波提乏回家更是含血噴人,都是丈夫不好,把這個希伯來禽獸帶到家裡來,自己差點被強暴。主人一氣之下把約瑟關在埃及法老王的監獄中。(按:古埃及文中,希伯來一詞和‘渾身塵土的人’是諧音,罵人不洗澡,對尼羅河畔的埃及人而言是蔑視。)
再暫停一下。約瑟被賣到埃及,又是奴隸,又是外地人,又這麼年輕,一個埃及重臣為何能如此放心把全家萬事交給他辦?難道家中沒有長久服侍自己的埃及老僕能擔任這職位?而後來約瑟被主母誣告,他不過是個希伯來奴隸,殺了就是,何必把他下在監獄?
故事繼續,約瑟雖在獄中,卻沒有被虐待,反而是司獄把監裡所有的囚犯都交約瑟手下,所辦的事只要是經約瑟的手,司獄一概不察。不久之後,法老王的酒政和膳長得罪了王,也被下在護衛長的監裡,護衛長把他們交給約瑟,幾天之後,被囚的酒政和膳長二人,同夜各做一夢,到了早晨,約瑟見他們面有愁容,便問何故。他們說是夢無人能解。約瑟請他們敘述夢的內容,居然立時為兩人解夢,說三天之後誰活誰死。第三天法老真的把酒政和膳長提出監來,使酒政官復原職,卻把膳長吊死,正如約瑟所解的。酒政死裡逃生,驚喜之餘竟忘了約瑟。過了兩年,法老做了兩個奇怪的夢,心裡不安,差人召了埃及所有術士博士來,把所做的夢告訴他們,卻沒有人能給法老圓解。那時酒政才對法老說:臣該死,先前有個年輕人替我解夢,我怎不記得了?法老立即召約瑟覲見,一談之下大喜,立刻拜約瑟為全埃及宰相。
對很多人而言,約瑟的一生是從小耳熟能詳,這種平步青雲的成功故事若拍成電影,大概和英雄美人一類同樣地永遠膾炙人口。這麼說也無不可,但是天下人誰不想成功,曾有文人譏笑,只有沒成功過的人才會滿嘴是成功的偉論。古羅馬有名言說,你若要羨慕我的成功,你也該羨慕我的血汗淚水。一個人成功既非偶然,我們若只讀約瑟生平精彩曲折的高低起伏,那這故事只能算讀了一半。
* * * * *
根據埃及史,西元前十七世紀左右,埃及由亞洲西部來的喜克索斯人(Hyksos)統治,他們推翻虛弱的第十三王朝,掌管了中埃及和下埃及約一百多年,但是上埃及(南部靠近尼羅河源頭和蘇丹一帶)仍掌握在原本埃及王室中,保持偏安局面。其實喜克索斯在埃及文(heqa khasewet)就是外族統治者的意思,他們算是西亞閃族的一支,和巴勒斯坦原住民可說是遠親。埃及歷史上這一段軟弱、外族統治和混亂的時期被稱為第二中間期,文獻記載歷史年表非常混亂,只知道喜克索斯人大概是慢慢滲入東埃及,隨時間變遷勢力增強,而後襲擊佔領了首都,稱他們自己為法老。
而約瑟就是在這大環境下被賣到埃及,這時代埃及比較不排外,法老和護衛長都是喜克索斯人,一方面要拉近埃及權貴的關系,也就是政治婚姻,一方面又用外族人來平衡勢力,以免原本埃及的高官將領祭司坐大,反過來對付自己這外族法老王。不過如果約瑟只是這樣因權力抗衡成為宰相,卻沒有相對的才能,其他埃及人又怎能信服?若是黔驢技窮,自己送命不算,豈不是連法老都要被看扁了?
究竟約瑟才能如何?看看舊約聖經記載法老的夢:“法老做夢,夢見自己站在河邊,有七只母牛從河裡上來,又美好又肥壯,在蘆荻中吃草。隨後又有七只母牛從河裡上來,又醜陋又乾瘦,與那七只母牛一同站在河邊。這又醜陋又乾瘦的七只母牛吃盡了那又美好又肥壯的七只母牛。法老就醒了。他又睡著,第二回做夢,夢見一棵麥子長了七個穗子,又肥大又佳美,隨後又長了七個穗子,又細弱又被東風吹焦了。這細弱的穗子吞了那七個又肥大又飽滿的穗子。法老醒了,不料是個夢。”其實這比喻並不算復雜,一般人大致也能穿鑿附會強加解釋,可是伴君如伴虎,在法老面前一不小心就要入獄,胡說八道恐怕要斬頭,這群術士怎敢亂放話?約瑟是司獄手下,又見過各類政治犯,還敢對法老侃侃而談,就足見他有勇有智,膽識過人。這是約瑟對法老所說的:“法老的夢乃是一個。七只好母牛是七年,七個好穗子也是七年;那隨後上來的七只乾瘦醜陋的母牛是七年,那七個虛空被風吹焦的穗子也是七年,就是說,神已將所要做的事顯明給法老了。埃及遍地必來七個大豐年,隨後又要來七個荒年,甚至埃及地都忘了先前的豐收,全地必被飢荒所滅。因那以後飢荒甚大,便不覺得先前的豐收了。至於法老兩回做夢,是因神命定這事,必速速成就。”
到此為止是對夢的解釋,讀完了也的確讓人恍然大悟,不過若只這樣解釋,故事就沒那麼生動了。說來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所知甚多的領域範圍,可能是公司業務,可能是軟體設計,可能是中藥秘方,也可能是旅遊購物指南,哪天有人問起,我們多半也會如數家珍地詳細解說,但是解說完了也就沒下文,聽的人會認定我們是某方面專家,我們也以自己所知為豪。約瑟卻不止如此,夢解完了,他還追加:“所以法老當揀選一個有聰明有智慧的人,派他治理埃及地。”
所謂毛遂自薦,這有聰明有智慧的人在那裡?不就在法老您眼前嗎?
約瑟這一招很厲害,用口才為自己制造機會,單單這一點我們很多人就辦不到。但是就算如此,法老身邊謀士不少,怎麼輪得到他?約瑟繼續說:“法老當這樣行,又派官員管理這地。當七個豐年的時候,征收埃及地的五分之一,叫他們把將來豐年一切的糧食聚斂起來,積蓄五谷,收存在各城裡做食物,歸於法老手下。所積蓄的糧食可以防備埃及地將來的七個荒年,免得這地被飢荒所滅。”
至此,約瑟凌駕眾人的才能總算真正展現,既有飢荒,事先征收糧食是理所當然,這一點術士博士團待會兒開國務會議也能得到相同結論,不過他們倒不一定能像約瑟,當機立斷地說五分之一。收少了餓死人,收多了人民要抱怨,搞不好還聯合上埃及來造反,對一個喜克索斯的新王朝,左思右想到最後仍然沒有比五分之一更適合,而且制度簡單明確又容易實行,連漁夫佃農也能明白,比起繁文條規有效得多,再者埃及各地早有糧倉農會,一般只自理,現在派官聚糧存在各城,卻盡歸法老管制,不會因地方官疏懶而倉庫空乏,還能讓新王朝加強中央集權。這樣的方針居然是出於一個監獄裡的年輕人,何況是短短幾句話,一邊解夢一邊連問題解決辦法都算好了,簡直可驚可畏,也難怪宰相之位非他莫屬。
中國史上戰國至秦漢之際曾有縱橫家出現,他們多為策辯之士,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等人也都當過宰相,只是才華多發揮在軍事外交,用各國利害得失為自己飛黃騰達的踏板,和約瑟不大相同。約瑟處理事情很實事求是,複雜的問題能一下子捉到要領,乍看之下簡單的提議卻是連後續工作都打點好,沒有威脅利誘的手腕,沒有紙上談兵的高論,只有處變不驚的萬全準備,他一當宰相就立刻視察全國,徹底了解產業貨殖人口供需,不必等到發生狀況才處理,而是防患未然,與計劃有偏差的可以即刻修正或調整目標。用現代人格性向分析來說,約瑟的才能屬於‘軍師’型,是所有性向中最少的一型,一百人中還不到一個。所謂軍師並非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在心理學中,軍師是指一種很能週詳計劃然後鋪路給別人走的智慧型人格,他們往往考慮嚴謹,也比別人多想幾步,所以和軍師共事的人幾乎都不必頭痛,因為他們的決策是十拿九穩,大家對這種人也是深信不疑,公司裡若有這種軍師人才,都會造就競爭力強的小組,業務也會蒸蒸日上。這也就是為什麼波提乏、司獄、法老王都全權交與約瑟,凡約瑟經手的都不必過問。
當然,約瑟的能力也要其他人能慧眼識英雄才得以發揮得淋漓盡致,否則千裡馬遇不上伯樂,一個希伯來奴隸或許就埋沒了一生。之前問的,波提乏沒殺約瑟,很可能對此事心知肚明,自己當護衛長是推翻第十三王朝的汗血功勞,又為鞏固地位而娶埃及貴族女兒,有夫妻之實卻無夫妻之情,太太外遇恐怕也不只一次,這回她指控約瑟,波提乏礙於情面不得不懲罰無辜,只得把倚賴的管家送到自己所經管的法老王監獄,算是對太太有交待。
說到這裡應不難明白,約瑟的成功,個人能力固然重要,天時地利人和也不可少。若不是喜克索斯王朝執政,若不是被賣到波提乏家,若不是年輕能學通埃及文,若不是被誣告下監,若不是獄中解夢,若不是改朝換代不久就有豐收飢荒接踵而來,凡此種種,實在有太多偶然,猶太人寫歷史只用‘神與約瑟同在’一語道盡,因為諸事連環發生得太巧了,說不是安排的也沒人信。
甚至約瑟後來還說,連他被賣到埃及也是出於神的安排。
那麼,回到最早的問題,聰明的雅各為什麼要偏愛一個兒子?這有一部分的確是父親不對,似乎雅各由於妻子過世,把對太太的愛轉換成對孩子的愛,雅各的小表妹長得較漂亮,生下約瑟和弟弟也應該比其他孩子討人喜歡。再加上雅各晚年得子,孩子媽媽又已經過世,做父親的總會用補償心理來疼愛‘孤兒’。但是就另一個角度看,人固然有私心,雅各對最小兒子,也就是約瑟的親弟弟,卻沒有如此特別待遇,只是疼惜而非重視。再更仔細說,約瑟在兄弟中受到父親優待,應該不是溺愛,至少從約瑟後來的發展看來,這孩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並沒有嬌生慣養產生的懦弱無助。知子莫若父,雅各對約瑟的‘偏心’可說是物以類聚,就像當年利百加對雅各偏愛,但是這也可說是一種教育,既然知道未來的接班人是誰,當然要努力栽培,家裡大小瑣事都能打點得毫無問題,兄長的敗績劣行都能毫不藏私地報告。不過,給他特別的衣飾就做得太笨了,這等於是在兒子身上畫記號當活靶引人開弓,對酸葡萄心理的兄弟們火上加油,早晚要鬧家庭內訌。
其實少年時的約瑟也有不對之處,自己高人一等就趾氣高揚,認為家中兄弟地位如此安排是理所當然。他曾夢到日月和十一顆星向他下拜,次日也不忌諱地說給全家聽,連雅各都不以為然。雖然也有幾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豪氣,但是少年人鋒芒畢露總不是好事。須知大部分人都活在平庸的黑暗中,才華奪目的人對他們而言太刺眼了,也因此歷史上許多耀眼的人都沒好死。
但是如果雅各的偏愛釀成不幸,難道對所有孩子一視同仁就是對的?沿續傳承的觀點,雅各對約瑟的教育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領悟吸收,自己總不能花十二倍的時間督導十二個兒子,教育的目的,在於讓下一代比這一代更好,後來約瑟能者多勞,也代表雅各沒看錯人。今天大部分國家對教育都分等級,常態教育之外另有資優教育,天賦異稟的特別訓練成奧運健將音樂神童,這對資質普通的孩子似乎虧待,不公平,但是公平又是什麼?孔子倡導有教無類,但也因材施教,人各有才,如果讓有能的人得不到適當的栽培,能力不及的只勉強跟上,那反而是失敗教育。
只是,雅各把所有希望寄放在約瑟身上,約瑟被賣之後哥哥們把他衣裳染血,雅各看到以為約瑟死了,悲慟到不願接受安慰,實在是因為約瑟是他唯一認同的孩子,沒有了約瑟,這份失落太大無法承擔。否則以他的聰明遺傳下來,其他十一個兒子也著實不笨,只重約瑟,對其他兒子視而不見,下場就是如此。
因為這時他還沒看出,十二個兒子中傑出的,並不是只有約瑟啊。
(待續)
Subscribe to:
Posts (Atom)